1-1 决定命运的政治智商
1948年冬天,北平的空气中弥漫着寒意和不安。国共内战的炮声虽已远去,城内的平静却带着诡异的沉重。北大校长胡适站在窗前,凝视着渐渐昏暗的街道,指间的香烟燃尽,袅袅青烟散去,他却浑然未觉。几天后,他将离开这座承载无数记忆的城市,踏上未知的旅途。
“思杜,你真的不跟我走吗?”他终于开口,声音里带着一丝疲惫。
他的儿子胡思杜,刚从美国留学归来,站在一旁,脸色苍白而坚定。
“爸爸,我已经决定了。你走吧,我留下。”
“你不明白。”胡适皱紧了眉头,焦急地看着儿子。
“你留在这里,他们不会放过你。你的名字,你的出身——都会成为罪状。”
胡思杜低下头,沉默片刻,缓缓说道:“我没有做过反共产党的事,我没事的。”
胡适的手微微颤抖,他想再说什么,却终究只是长叹一声。
9年后,1957年9月的一个夜晚,被打成右派的胡思杜,在北京的家中上吊自杀,年仅36岁。胡适在台湾得知消息后,悲痛欲绝,感叹未能履行父亲的责任。
这个故事的意义何在?重述这个故事,是因为我不希望我的孩子们重蹈胡思杜的覆辙。我写这本书,就是为了他们。在这个复杂而充满危险的时代,给孩子们最好的遗产是深厚的政治智商,远超于给孩子们最好的学校,最优渥的物质条件。
政治智商是什么?
它是一种对历史趋势的判断能力,一种对社会制度的警觉,一种预见未来风险的本能。
1933年,希特勒上台,德国犹太人仍然能过正常生活。但从
1938年起,纳粹开始大规模逮捕犹太人,许多人被送往集中营。在1933到1938年的5年时间,德国犹太人可以逃难离开。历史上有近一半德国犹太人选择离开,他们躲过了后来的毒气室和焚尸炉。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就是其中之一。
如果你是当时的犹太人,面对着财产、亲友和故土,你会抓住1933到1938的五年窗口期逃离吗?
1946年,抗战刚结束,一个在南洋赚了钱的华人回到安徽老家。当时那里仍属国民政府管辖,他考虑买一块地养老。表面上看,这是个理所当然的决定,土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意味着安身立命。
然而,几年后土地改革开始。地主被镇压,财富被没收。假如这位华人真的买了土地,他的下场极可能是轻则劳改,重则公审枪决。
他是否拥有足够的政治智商,提前看到这场即将到来的风暴?
快进到今天
很多人以为,现代社会比以前更安全,但事实并非如此。我们来看另外一个故事。
2021年秋天的美国麻州,寒意渐浓。疫情未退,医院的命令却如阴影笼罩。艾米丽,一位怀孕的护士,站在窗前,凝望渐渐昏暗的天空,手指轻轻抚着隆起的腹部。她不愿接种 mRNA 新冠疫苗——孕妇数据不足,风险未知。可医院强制要求全员接种,10月10日是最后期限,她心乱如麻。
……(中间内容略)
这本书,不只是留给你自己,更是留给你的孩子。当世界再次陷入混乱,他们是否能敏锐察觉危险,并做出正确的抉择?
如果你在1933年的德国,你会不会在1938年之前离开?
如果你在1946年的安徽,你会不会买那块地?
如果你在今天的世界,你会不会犯同样的错误?
答案,就掌握在你的政治智商里。
评论
发表评论